close

 

繼上回帶大家一覽台北大都會區的名店與便捷的交通之後,我這個不算盡職的“啟迪駐台灣特派員”便一直忙於他務,“不小心”的把介紹台灣風物給啟迪朋友們的重責大任給暫時擱置,但是相信大家一定對於我不得已的“不小心”,給予最大的寬容與諒解。



初冬的十一月,對於地處在亞熱帶地區的台灣來說,一點也看不出所謂的寒冬,除了北風努力的想營造一點屬於冬天的氛圍之外,溫暖和旬的冬陽顯然比在夏天更受歡迎,頂著依舊二十多度的氣溫,星期天的一大早,我的好朋友一通電話,就以“試新車”的名義,帶我這個已不常出門的人,出去曬太陽去,我們要去的地方是新竹縣的北埔鄉。



我一點心理準備也沒有,只隨手帶上了我的數位相機,半個小時之後,一部亮紅新豔的小車出現在家門口,還連絡了另一個朋友一行三人一同前往;我家在桃園,緊挨著台北,所以我們得再往南走,以台灣的地圖來看,南北狹長,所以我們習慣說往南叫“南下”,往北當然是“北上”了;我們往南下出發,我並不是第一次去北埔,只是以前都是自己開車,大約一個小時即可抵達目的地;朋友是個女性,考慮到新車,又是新手駕駛,所以她開得十分的慢,再加上對於路線不是十分熟悉,所以我們花了將近多出一倍的時間才到達,差點沒使得身為乘客乙(乘客甲一直查找地圖)的我,急得心藏病發作十數次,但畢竟這是朋友的一番愛心,所以我一路上盡量保持微笑,內斂得致使回家後發現不少的內傷。



據歷史記載在清康熙中葉,就有粵人與閩人來台灣新竹一帶開墾,建立街庄,並與當地的原住民(當時稱生番)發生非常多的流血衝突,當時雖然進行所謂的撫番行動,但是還是有一些地方(包括現在的北埔)仍有生番作亂,故在當地一帶防番設隘,兩邊都不能越雷池一步,後來有一位出色的粵籍先人,獲得當時“政府”的信賴,設一名為“金廣福”的總墾戶,金指的是當時的官方資金,廣指粵籍,福是閩籍出資,由這三資合股進行更大規模的開墾與招撫番民行動,當時沒有北埔這個名字,因為是極重要的隘口,俗稱大隘;西元1896年正式有了新竹縣(原名竹塹)這個地名,後來有縣制,縣下設鄉鎮,才有了北埔這個名字;以上歷史簡單交代完畢,主要是表示此地的背景文化,簡單一點的說,就是今天來到了一個客家山城;由於其文化背景的特殊,故當地的縣政府為其保留古蹟與古街,並配合當地特有的作物,成為觀光的收益;北埔老街就是聞名全台的觀光景點,很多人都想來品嚐客家風味餐,並走在老街上,享受懷舊的復古風。

 

幾經一番忍耐,我這開車老手都快跳出來“霸”方向盤了,才終於看到了寫著北埔的標示牌,竟然已經是中午時分,車往人潮越多的地方開就應該是目的地了,其實這些地方說穿了,也是靠著假日與每週休的六日兩天,才有人潮與生意,朋友的新車,當然不能路邊隨便停放,所以又花了一番工夫找停車點,終於在老街較靠外的地方,找到一處私人家院,院子前提供遊人停車,並幫忙看管,一次一百元;走進老街,迎面而來的是熙來攘往的遊客,街道的兩邊是這種非常具客家代表性的建築。

客家采風北埔老街行

 

 

 

 

 

 

 

 

 

 

 

 

 

 

汾陽世第這塊大匾有其來歷,汾陽指唐代名將郭子儀平息安史之亂後封為汾陽王成為郭姓家族顯赫的人物,在過去的社會有這個習慣,自己姓什麼,就找一個歷史上同姓的名人,來炫耀自己的家族,成為“堂號”,也可說是每一姓氏的淵源,也是每一姓氏的代稱,客家人大都會掛起祖先的堂號,視為光榮的標記;我開始想,歷史上有什麼姓“喬”的顯赫人物?回家也弄塊匾掛著,感覺上挺威風的樣子。



接著映入眼簾的是老街正中央的“慈天宮”。
北埔老街02.jpg

北埔老街03.jpg

“慈天宮”建於清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是當地居民自古以來的信仰中心,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比較特殊的是廟宇的建築是以二殿二廊二護之平整格局,中間圍成一個中庭,作為信徒祭拜的空間,整棟建築物的中心與北埔街成一直線,我對廟的斗拱型式比較感興趣,正翹首研究的同時,朋友已經喊肚子餓了,我們便進入這些古老的巷弄之間,找地方解決民生問題。 

北埔老街04.jpg

北埔老街05.jpg

 

這些小巷弄,就因應著“老街懷舊”的觀光熱,打起招牌做生意,連老闆都要十八般武藝全能,在店外拉二胡招攬客人,還要回到店內還提供客人點唱,老闆用吉他自彈自唱客人所點的歌曲。

北埔老街06.jpg

北埔老街07.jpg

就像你去五井鎮一定會吃羊肉的道理一樣,如果你叫老闆來一碗魯肉飯,那簡直就是“遜”斃了,我們當然不會在客家小館裡要求來個半斤的山東水餃,於是“客家小炒”、“客家粄條”、“客家白肉”、“客家福菜湯”是我們的中餐菜目,連同餐前老闆娘送來的都叫做“客家白開水”。

北埔老街08.jpg

北埔老街09.jpg

白開水當然是開玩笑,這“客家小炒”與“客家粄條”是一點不假的客家傳統食物,小炒是以魷魚、豆乾、豬肉與芹菜隨意拌炒而成,“粄條”是一種特殊的米製品,像是用米作成的寬板麵條,不論是炒粄條或是湯粄條,都非常美味,客家人非常勤儉刻苦,從他們食物方式中不難發現,這福菜湯裡的福菜,就是把菜葉醃漬在缸裡,以延長它吃的時間。


結束正餐,重頭戲才要上場,道地的北埔客家擂茶是一定要的,聽說這擂茶可是以前客家族群中貴族才能享用。
北埔老街10.jpg

北埔老街11.jpg

老闆娘撤了我們一桌的杯盤狼藉,給我們送上五個分別裝上七種不同食物的小碟子,與一個大擂缽以及一根擂棍,這五個小碟子分別是當地特產的綠茶、黑、白芝麻、松子、南瓜子、花生粉與各種穀物磨好的擂茶粉,接下來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消耗剛剛所吃進去的那些熱量,依序將這些小碟子裡的食材,靠著擂棍與擂缽內刻意製作的紋路,研磨成粉末狀,這個“擂”字,在客家話來說就是”研磨”之意;為什麼要說是消耗熱量呢?因為這研磨的工作並不輕鬆,店家這樣做也希望客人可以親身體會“DIY”的樂趣,現在很多店家都愛搞這一套,我想以前的客家貴族肯定不是“DIY”。


經過一番“努力”,這裡說的是朋友的努力,我藉實況記錄報導之名,行偷懶摸魚打混之實;終於大致完成研磨作業,這時候店裡的伙計拿來一壺剛燒開的熱水,往缽裡倒,一番攪勻之後,各自舀進茶碗,加點蜜煉的紅小豆與米香(爆過之後的米粒,有特殊的香氣)就可食用。

北埔老街12.jpg

北埔老街13.jpg

這麼一吃一擂,下午的時間已經過去大半,老闆娘很會做生意,又送上三小杯的“膨風茶”,是讓我們試喝的,當然目的是希望我們臨走都可以跟他買個半斤,說到“膨風茶”是一種台灣特有的初夏茶種,是北埔的特產茶,每年的端午節前後為產季,需要在無空氣污染、背風、高溫潮濕、日照充足的多重條件下生長,一方面還不可以施予化學肥料與農藥,這樣才會有一種叫“茶小綠葉蟬”的茶蟲,附著吸允,讓茶葉片自然變質,未採收即發酵,才能產生膨風茶的奇特的熟果香與蜂蜜香甜風味;之所以叫做“膨風茶”是因為日據時代,北埔“膨風茶”因產量很少,所以價錢水漲船高,地方的人斥為“膨風”(吹牛、誇張之意),沒想到反而“膨風茶”之名,不逕而走,留傳至今;後來有英國的商人,將“膨風茶”獻給英國女王品嚐,女王喝了之後,盛讚不已,賜名“東方美人茶”;不過,雖然老闆娘的口才了得,我們三個也非等閒之輩,茶喝完,故事聽完,就“謝謝再連絡”了,三人用餐加擂茶一共八百元。

不同的季節來到北埔,可以看到不同的特色,有一次我是在五月的時候來的,正好趕上油桐花季,滿山遍谷的白油桐花,踩在一片白色花瓣所鋪成的小徑上,好像仙境;而四到六月也是螢火蟲的季節;七到九月是“膨風茶”季,另外還有中元祭、冷泉戲水季,與年底的山芙蓉花季。

北埔老街14.jpg

北埔老街15.jpg

現在是十一月,正好趕上“石柿餅”季,石柿是北埔特有的柿子品種,甜度高、纖維多、口感佳、肉質細致最適合製做柿餅,每年的農曆九月初,北埔這個地區都會因特殊的地形,颳起著名的“九降風”,隨著秋風的搖曳,伴隨著柿子的產季,孕育出北埔的特產“石柿餅”;不過可惜的是,我不敢吃柿子,老街上的攤家,一直遞來“請試吃”的柿子與柿餅,我的兩個同伴,又一路吃到撐,我只能一直“搥心肝”。


在北埔街上,還有兩大古蹟景點,走幾步路就可以看到。

北埔老街16.jpg

這是國定古蹟天水堂(原第一級古蹟),天水堂建於清道光十二年,由金廣福開墾戶首姜秀鑾所建,是北埔聚落內最大的民宅建築,它是一座比例相當完美的客家傳統建築佳作,由於姜秀鑾身為金廣福墾戶之首,於開墾過程中,獲得北埔大部分的地業,故這是比照他在九芎林老家而興建的大型宅院。


再往前走是姜阿新先生故居。  
 

北埔老街17.jpg

姜阿新先生是早年北埔開發時的一位實業家,為北埔製茶業的外銷,推上極重要的地位;這棟姜阿新故居,為現在北埔僅存的洋樓之一,為仿歐式之巴洛克式建築,內部是以原木為主要裝潢的宅第,現已經過金廣幅文教基金會的整理,現為金廣幅文教基金會其會址,用以推動地方文教之用。

北埔老街18.jpg

當我還在仔細研究這些窗花的時候,我的朋友用一口標準的客家話喊我,內容是要天色晚了,準備回家之類的話,我才忽然想起朋友的爺爺也是第一代的客家先民,遠從廣東梅縣渡海來台,不過,她的爺爺與親戚們,選擇在台東落腳開墾;際遇真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就在多少年前,當她的爺爺從廣東渡海來台的時候,我的爺爺還在山東,誰能預料到,多少年後,我們是很好的朋友,並一起遊覽北埔老街,緬懷先人的遺跡呢。  

北埔老街19.jpg

看照片就知道,假日北埔老街的人潮與我朋友開心的模樣,另外還有一事一定要提,朋友的新歡,紅色愛車,她要求一定要入鏡...

北埔老街2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微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