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青島停留了兩天,帶爸爸做個小小『懷舊』之旅,因為上了年紀的爸爸關節退化之故,不便長時間行走,所以我們看的景點並不多,只看了他比較有印象的幾個景點;之所以說是『懷舊』,主要是因為60年前的爸爸在青島。


那時候他想盡辦法克服千辛萬苦終於到了青島,為了找叔叔與哥哥,小小年紀又無謀生能力,好心人見爸爸可憐,於是告訴他可以去海邊的『中國大廟』,那兒有外國傳教士在發送食物,於是爸爸到了『中國大廟』,裡頭一位管事的先生便要爸爸留在那兒幫忙,一方面也可以照管三餐,於是,爸爸就留在那兒,遇到吃飯時間就回廟裡幫忙,自己也有得飯吃,其他時間就設法尋找失去連絡的哥哥與打聽叔叔的下落,就這樣,在當時名為『中國大廟』的地方,一待好幾個月。


由於現在的青島與當年的景貌已大不相同,路名也完全不一樣,我們從香港中路的香格里拉大飯店出來的時候,見到高聳的大樓,爸感嘆的說:『現在都摸不到門兒了』,方向感很強的爸爸也搞不清東南西北,服務員好心幫我們打聽著幾個爸爸所知道的舊路名,不過這些都是60年前的地名了,不是上了年紀的人不會了解,於是我們只好請飯店安排的專車帶我們附近繞繞便行,開車的司機先生應該不到50歲,雖是青島當地人,但是他也不太清楚一些60年前的老地名,爸爸突然想起60年前在『中國大廟』的一段經驗,於是請教司機先生,但是他表示並不確定『中國大廟』是哪裡?不過很有可能是現在的『天后宮』,於是我們便前往天后宮看看,可能是60年的差距實在太大,也可能是『解說員』如連珠砲似的說明令人難以消受,爸爸臉上還是很多的陌生與疑惑,並且也帶有些許不耐,直到最後『解說員』一直要我們為了祈求平安花『一點點』的錢買個『平安高香』的時候,前年我去沂山廟宇的經驗才又爬上腦袋,禮貌的辭謝了解說員,爸爸才輕鬆地轉身到處看看,我很好奇的一直問爸爸:『怎麼樣?有沒有當年的樣子?』當他一轉身回頭看向大門的方向時,說道:『這個朝海的角度......好像有點像當初的大廟......不過,一切都不一樣了啊......60年了,一個人能有幾個60年......』,怕引起他的一些愁緒,我便不敢再問。


現在的廟已經變成『青島市民俗博物館』,有著很多商業性質的陳列 (比方說,我個人覺得最好笑的『黃金樹』,一棵把葉子塗滿了金黃色塗料的樹,真有人相信花幾個錢買到摸一次黃金樹的權利,然後就真的就會帶來財運嗎?是先『破財』了吧?),另外,在廟的前院,也隨意擺設著一些農具,爸爸要我把這些農具一一拍攝下來,我知道他是為了特別給我這個在幸福城市中長大的小孩看的。


為了確定這裡就是爸爸當初待過『中國大廟』,我上網確認了一下,以下是來源與全文。


資料來源:青島新聞網2006-6-14青島早報

德占時天后宮險些被拆除 市檔案館揭秘大廟歷史


德占
青島時天后宮險些被拆除 青島市檔案館揭開這座歷經五百餘年風雨的『中國大廟』歷史


老青島人都知道有句話叫『先有天后宮,後有青島市』,在近日從德國徵集來的青島最早的膠片影像資料中,有一段記錄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青島人過年時天后宮的熱鬧景象,來這裏上香祈福的市民絡繹不絕,從這段珍貴的影像資料中,可以看出天后宮在青島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德占膠澳後,天后宮曾經險些被德國人拆除,是胡存約等青島人聯絡眾人奮力抗爭,最終保存下了這處中國傳統建築,青島市檔案館近日向記者介紹了這段歷史。


島城最早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


青島天后宮舊時稱『天妃宮』,老百姓稱之為『中國大廟』,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天后宮所在區域有不少歐式建築,而具有中國建築風格的天后宮能夠在德占時期的歐人居住區得以倖存,還有著一段曲折的經歷。


歐人居住區要『趕走』天后宮


1898年德占膠澳後,德國對青島進行城市統一規劃,沿海一帶被劃定為歐人居住區,而具有中國建築風格的天后宮成為德人的障礙,他們急欲拆除,移往他們劃定的中國人居住區另建;天后宮是中國沿海地區廣泛建設的廟宇,是漁航人家寄託希望、祭祀神靈的聖地,容不得輕易亂動,外人肆意移建更是大不敬,但是,德人侵佔膠州灣後,把持了地方的一切大權,中國人沒有伸張正義、維護權益的地方。


商人胡存約聯合眾人奮力抗爭


當時,能夠代表同業參與市政的市民僅有胡存約、傅炳昭、丁敬臣、包幼卿、周寶山、成蘭圃等幾人而已,胡存約是清末民初膠澳青島村人,祖輩經營商業,是地方上有影響的人家,他很早就失去了父親,十分孝順母親,為當地人稱道,青年時,胡存約棄讀從商,經營貿易事務,在青島口開設了瑞泰商號,經營土產雜品、日用百貨,還操辦貨物航運,青島建置初期,他是青島口最大的商戶之一,他曾擔任青島中華商務局董事、膠澳參議督署董事,是華人中敢於向德人爭取華人利益的代表人物;德國人要拆除天后宮的消息傳出後,胡存約與傅炳昭等聯絡眾人奮力抗爭,迫使德人放棄了無理的打算,保留下這處很有價值的中國傳統建築,從此以後,胡存約享有很高威望,群眾遇到重要的事情都願意同他商議。

《膠澳志‧人物志‧鄉賢》中也記載:『胡存約……先世經營商業,事母至孝。青島開埠之始,市政權操諸外人,華商稍能自振代表同業以參予市政者,僅傅炳昭、丁敬臣、包幼卿、周寶山、成蘭圃與存約數人而已;德人議移天后宮,存約與傅炳昭等力爭之乃止,以此為眾所倚重,有事悉就商焉。』


歷經五百年風雨先後七次維修擴建


天后宮歷經五百餘年風雨淘洗倖存至今,彌足珍貴,初建成時,天后宮由三間聖母殿和龍王財神兩配殿構成,五百多年裏,天后宮前後歷經明、清、民國等七次維修擴建,特別是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兩次較大規模的修擴,成為具有較大規模的建築群,由於當時是向南擴建,天后宮旗杆還曾被包圍在院內;1996年,青島市政府全面修復天后宮,並將其辟為『青島市民俗博物館』,於1998年1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現在的天后宮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二進庭院結構造型,建有正殿、配殿、前後兩廂房,還有戲樓、鐘、鼓樓以及附屬建築計16棟80餘間,除戲樓為琉璃瓦蓋頂裝飾外,其餘的全部為清水牆、小灰瓦,並配以蘇式彩繪、雕樑畫棟引人注目,整個建設藝術體現傳統和園林風格,天后宮的旗杆也移至門口。

在整個青島地區的古代建築中,青島天后宮的建築藝術和彩繪藝術都是首屈一指的,門內還立兩塊石碑,記載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后宮的情景,是瞭解青島歷史的重要資料。




20世紀初『中國大廟』外貌

中國大廟




現在的『天后宮』外觀

中國大廟02.jpg




以下是在現在的天后宮也就是民俗博物館中陳列的一些早年間農民使用的農具,爸爸要我拍上來。


這個好像是『播種』用的,具體怎麼用?我當然不太清楚,不過爸爸知道。

中國大廟03.jpg




這個看樣子應該是切東西用的吧?不過它令我聯想起『包青天』裡那個什麼什麼鍘的。
中國大廟04.jpg




搞不清楚這是用來幹什麼的?得回家問爸爸。

中國大廟05.jpg




爸說這叫『獨輪車』,感覺上應該不太好『駛』。

中國大廟06.jpg




這個我就知道了,前年就見過了,而且日用雜字的『老師』有教到。

中國大廟07.jpg




敬請媽祖默佑...

中國大廟08.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微翹 的頭像
    微微翹

    My Blog Life

    微微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